“逐光筑夢,實干篤行”智慧財經(jīng)與商旅學院2025年暑假社會實踐簡報(三)
逐光筑夢實干篤行在夏日的蟬鳴里,智慧財經(jīng)與商旅學院的學子們帶著對新知的渴望與對成長的期許,開啟了一段充實難忘的暑假社會實踐之旅。這不僅是一次暫別校園、觸摸社會肌理的體驗,更是一場讓理論落地、用實踐錘煉青春底色的修行。這個暑假,他們以腳步丈量城市的脈絡,用專業(yè)賦能實踐的溫度,以行動繪就青春的畫卷 。
- 01 -


姓名:靳浩
專業(yè)班級:24級網(wǎng)絡營銷與直播電視2班
實踐地點:江蘇省南京市
實踐內(nèi)容:送外賣

社會實踐感悟:感受到了送外賣的不容易,暴雨砸在頭盔上噼啪作響,雨衣領(lǐng)口灌進的冷水順著脊背往下淌。車筐里的餐盒用塑料袋纏了三層,還是怕湯灑出來——上次淋了雨的餐品被差評,夜里翻來覆去睡不著。紅燈時抹把臉,鏡片上的水霧混著汗水,看見手機里“預計送達”只剩三分鐘,咬咬牙沖進雨幕。褲腳早泡得透濕,鞋里能倒出半杯水,可遞餐時總得笑著說句“您慢用”。
- 02 -


姓名:蘇帥
專業(yè)班級:24級電子商務2班
實踐地點:浙江寧波
實踐內(nèi)容:機修(技術(shù)員)

社會實踐感悟: 為期一個月的機修實習,讓我對“工匠精神”有了真切的體會,初到車間時,滿是油污的機械和復雜的零件圖曾讓我手足無措。跟著師傅拆檢機床,才發(fā)現(xiàn)課本上的理論與實際操作隔著巨大鴻溝——圖紙上清晰的齒輪嚙合,到了手里卻要反復校準咬合間隙;看似簡單的軸承安裝,角度偏差半度就可能導致整機卡殼。印象最深的是修復一臺老舊沖床。師傅帶著我一點點排查故障,從電機到傳動機構(gòu),整整三天才找到癥結(jié)。當機器重新啟動發(fā)出平穩(wěn)的運轉(zhuǎn)聲時,掌心的油污和酸痛的肩膀都成了勛章。這次實習教會我的不僅是拆修技巧,更讓我明白:機修不僅是技術(shù)活,更是耐心與細致的較量。每一顆螺絲的松緊,每一處零件的磨合,都考驗著對“精準”的追求。未來,我會帶著這份敬畏與踏實,在機械維修的道路上繼續(xù)打磨自己。課本知識在實際工作中需要靈活轉(zhuǎn)化——比如課堂上學的“客戶溝通技巧”,在客服崗位上變成了“如何快速理解需求、化解不滿”。這次見習讓我看清了自身專業(yè)能力的不足,也明確了未來學習的方向。
- 03 -

姓名:陳多風
專業(yè)班級:24級大數(shù)據(jù)與會計6班
實踐地點:懷遠社區(qū)文化活動室
實踐內(nèi)容:分享“華夏杯”參賽所學國學知識,帶動大家共讀《論語》《道德經(jīng)》等經(jīng)典片段,交流閱讀感悟。

社會實踐感悟:
這個假期的國學實踐,讓我對“文化傳播者”有了從紙上概念到躬身實踐的深刻理解。從“華夏杯”獲獎時對國學的個人鉆研,到走進社區(qū)組織誦讀會,我真切體會到文化的溫度——當退休的張阿姨握著我的手說“‘溫故而知新’讓我想起帶孫子的道理”,當鄰里們因一句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展開生活瑣事的討論,我發(fā)現(xiàn)國學經(jīng)典從書本里走出來,成了連接人心的紐帶。在文化館古籍部的日子,指尖拂過泛黃的線裝書頁,聞到紙張沉淀的墨香,才明白“傳承”二字的重量:每一本古籍的分類、每一頁手稿的標注,都是在為文化脈絡梳理根系,這份工作需要耐住性子的細致,更需要敬畏傳統(tǒng)的初心。而進校園推廣時,學弟學妹們?yōu)椤袄畎诪槭裁础e杯邀明月’”爭得面紅耳赤,用漫畫改編《論語》故事的創(chuàng)意讓我驚喜,這讓我確信國學從不是陳舊的符號,只要用對方式,就能在年輕心靈里種下熱愛的種子。如今再想起“華夏杯”的獲獎經(jīng)歷,它不再只是個人榮譽,更成了我傳播文化的底氣。國學經(jīng)典從來不止于競賽題庫里的知識點,它是能解答生活困惑的智慧、能涵養(yǎng)精神的養(yǎng)分,更是我們骨子里的文化基因。這個假期,我從“學習者”變成“分享者”,未來,我更想做一名執(zhí)著的“播種者”,讓更多人在國學的浸潤中,找到心靈的歸屬感與文化的自豪感。
- 04 -

姓名:張莉雪
專業(yè)班級:23級電子商務
實踐地點:江蘇南通
實踐內(nèi)容:服務員
社會實踐感悟: 第一次穿上服務員制服時,我以為這份工作不過是端茶送水、點餐結(jié)賬的簡單重復。但兩個月的實踐下來,我才明白,每個穿梭在餐桌間的身影,都是觀察人性、修煉耐心的修行者。記得上崗第一天,面對一桌談笑風生的客人,我緊張得把可樂灑在了西裝袖口上。本以為會被斥責,那位先生卻笑著遞來紙巾:“沒事,誰都有手忙腳亂的時候。”這句體諒像顆定心丸,讓我突然明白,服務業(yè)的本質(zhì)不是機械地完成流程,而是用善意連接彼此。后來我漸漸發(fā)現(xiàn),客人的催促可能是因為趕時間,皺眉或許是菜品不合口味,這些細微的情緒背后都藏著真實的需求,而我們的職責就是用敏銳的觀察力去讀懂它們。最難忘的是一次周末晚高峰,包廂里的客人因等待時間過長發(fā)起脾氣。我站在那里聽著指責,手指攥得發(fā)白,卻突然想起領(lǐng)班說的“把委屈當臺階”。深吸一口氣后,我先為失誤道歉,再主動贈送果盤并說明上菜進度。當客人的語氣漸漸緩和,最后甚至笑著說“小姑娘挺會辦事”時,我突然懂得,耐心不是被動忍受,而是用冷靜化解矛盾的智慧。那些被誤解的瞬間、被催促的壓力,最終都變成了韌性的養(yǎng)分。這段經(jīng)歷也讓我重新理解了“尊重”二字。有次看到保潔阿姨蹲在地上擦油漬,我下意識地遞過抹布,她抬頭時眼里的驚訝讓我心頭一震。原來在服務業(yè)里,每個崗位都在支撐著彼此:后廚師傅凌晨備菜,洗碗工在悶熱的空間里忙碌,前臺用微笑迎接第一縷晨光。我們就像精密齒輪,少了誰都無法運轉(zhuǎn)。這份認知讓我學會了對每個同事說“謝謝”,也讓我在面對客人時,多了一份“換位思考”的體諒。如今再看那些穿梭在餐廳里的身影,我看到的不再是重復的勞作,而是無數(shù)個平凡人用專業(yè)與善意搭建的溫暖橋梁。服務員的實踐教會我的,從來不是端盤子的技巧,而是如何用真誠對待每一份相遇,如何在瑣碎中保持熱忱,如何在被需要時挺身而出。這些藏在煙火氣里的成長,或許才是生活最珍貴的饋贈。

